网络赚钱

创业小败局-“草根牛博”分家记

2021-06-05 15:37:56

    2011年5月,《创业家》杂志报道过《草根牛博操控者》。文章 让“微博福建帮”等隐秘力量浮出水面,描绘了伊光旭、杜子建、酒红冰 蓝这三大草根微博操控者的发家过程以及各自的势力图谱。没多久,排 名微博草根榜第一的伊光旭集团发生分裂,其最早的创业伙伴之一樊少 携带若干大号自立门户。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下为知名草根博主樊少口述。

    2011年4月8日,中国首届微博营销大会在厦门召开,草根微博三大 势力伊光旭、杜子建和酒红冰蓝悉数到齐。樊少也去了,此时距他与伊 光旭决裂只剩4天。 我的微博名叫樊少,微博圈子里人称“饭勺”。新浪微博刚开始公测 时我就注册了账号,从那时起就写段子,转发常常过百。2009年10月, 我认识了伊光旭。当时他的微博粉丝不算多,但转发率却特别高。那时 新浪微博刚开始有推送和转发排行榜,他都名列前茅。很多时候我拼命 写,拼命抄,转发率也才和他持平。后来我主动给他发了私信,一来二 去大家就成了朋友。当时还有两个同学与他一同创业,他们后来一个人 做了“创意工坊”,一个人做了“冷笑话精选”。 

    那时,伊光旭刚从南京的解放军理工大学毕业。微博相识之后,他 邀请我到南京转转,大家一见如故,很快便决定一起玩微博。当时伊在 南京缺乏人脉,而我在凤凰新媒体待过,也因此积累下了一些人脉,于 是我主要负责微博的公关推广和外联工作,当然也包括抢账号,伊和他 的同学主要负责内容运营。早期我曾希望伊搬来北京大家一块做,但他 以不适应北京生活为由推掉了。我们这种“两地分居”的状态维持了很 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靠电话沟通,常常半夜讲两三个小时电 话,每月只拿两三千块的工资,但反倒是那段时间大家合作得最愉快, 对我们和草根微博的未来无比笃定。 

    创业早期似乎都从这样一种松散的团队开始,但回头再看,可能正是这样一种松散的状态埋下了不确定因素。后来伊打算注册公司,需要 30万元启动资金,希望我来做天使。伊希望先把微博运营起来,之后才 好跟投资人要价。我同意出钱,条件是要51%的股份。伊没同意,觉得 我占股太高,他的意思是我占30%就行了,后来我退让到49%他还是没 同意,最终我做天使这事只能搁浅。现在我确实有点后悔,因为后来当 蔡文胜的投资进来后,事情就朝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2010年5月的一天,我和伊光旭在北京建外SOHO4399公司的办公 室里见到了蔡文胜。那一年微博还是新兴事物,智能手机也没普及,敢 投微博的人不多。但蔡文胜看好微博的潜力,谈了没多久便决定投资我 们。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对我们是个莫大的鼓励,那天大家相谈甚欢,从 4399办公室出来,外面阳光明媚,我和伊又感觉到了那种久违的激动。 我们都觉得这一次创业应该靠谱。很快,蔡文胜100万元的投资在2010 年7月到账。9月,伊和其他两名同学在厦门成立了公司。我那时还算是 伊团队的人。 这期间大家的合作都还算愉快。2011年春节前后我分别两次去厦 门。当时心想过年了,大家要聚一聚。见面之后,真如预想那样每个人 都很激动,仿佛是战友和同志一样。那几天我们把酒言欢,唱K,游鼓 浪屿,大伙一心想着要做件大事,至今我手机里还保存着那次在厦门吃 饭时的照片和录音。那段时间,我们常常下班后留在办公室里弹吉他, 还有人会应景地跳上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在离开厦门回京前,团 队里的姑娘还为我们每人画了漫画留作纪念,分别时候大家依依不舍。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多好的一帮兄弟啊。为了这次创业,我甚至还说服 了一位老朋友一块加入,但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每个人都始料不及。 伊成立公司的时候,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每个人都没跟他 谈股份的事。当蔡文胜的投资到位后,伊也只和蔡分了股份。后来,伊一直耗了一年,到2011年的6月才答应给我们分股。起初我们坚持要拿 5%以上甚至更高,但伊最多只给3%。虽然伊和他的同学主要负责内容 运营,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是为他们“开疆扩土”的,那段时间我们 每个人的付出,显然不只值3%的股份。我觉得这个南方人太不够意思 了,大家一起做成了这个东西,最后他只和蔡谈好了,却不给我们股 份。我们甚至还闹过两次出走,但伊一直不松口,到后来打了幌子说北 京如果成立公司会分给我们股份。我当然不干,和他一同创业的朋友也 无法接受。 这段僵持期一直持续到2011年4月12日,那天我和伊大吵一架,说 他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最终每个人的耐心都耗尽了。实在没办法,只 能弄号走,自己出去做。我和另外两名团队成员修改了自己的几个微博 账号密码,决定离开厦门。这显然是下下策,但是我们也没有更好的办 法。就这样,其中一位兄弟带走“创意工坊”,我则带走包括“当时我就 震惊了”前身在内的几个账号,没要伊的任何股份。

    2011年6月,我再次 回到北京。 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创业一定要先小人后君子。

    樊少带着“震惊君”这个自己运营的大号回到北京,想方设法让粉丝 增加了600万。2011年年底,他的微博开始接受广告,这和伊光旭接触广告几乎处于同一时点。 

    离开厦门之后,我们便开始分别运营各自的微博账号。“当时我就 震惊了”前身是“这个微博很给力”,2009年12月,我才把它改为现在的 名字。改名之前这个账号的粉丝数不足100万,现在,它有710万粉丝。 如今草根微博一个比较大的瓶颈是原创内容越来越少,基本只能靠 接广告维持,一方面渠道比较强势,另一方面在新浪投放页面广告,成 本非常高。草根微博必须自寻出路。 曾经有天使投资人找过我们,希望“震惊”团队能跟他另外的技术团 队合在一起,但我没有接受。2011年前后,大家都觉得草根微博是一个 牛逼而神秘的群体,到今天开始集体唱衰,认为做草根微博就是投机取 巧。这观点我不赞同,但如果草根微博仅仅关注到眼前利益而迟迟不转 型,长远来看必死无疑。据我了解,目前很多草根微博处境的确苦闷。 

    2010年草根微博还没有所谓的广告收入,实际上直到2011年年底, 草根微博们才开始有选择性地接触广告,2012年年初是广告覆盖最凶猛 的阶段。前期大家都不屑于接广告,怕破坏用户体验,但到2013年微博 的活跃度确实下降了,草根微博的粉丝增长很难再迎来引爆点。如果不 靠广告,恐怕很多草根大号的收入将大打折扣。 

    我们也接广告,眼下这还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但更好的转型计划 已经在酝酿之中。现在我手中的微博账号按“吃穿住用行”划分,2013年 7月5日到8月5日期间,收入从平均每天2万元增长至3万元,3个月内我们会产生APP垂直媒体平台。未来我们也许不是赚钱最多的草根大号, 但我们的资源更畅通。 以前人们总担心新浪会封杀草根账号,可现在看来,这似乎并不成 立。新浪微博即便人气下降,在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都不会 产生比这更好的媒体形式。对草根微博来说,只要做好内容,增强黏 性,一定会有良性的发展。从2013年起新浪加大了对内容抄袭和不实消 息的管理,这说明只要你不破坏微博用户体验,不触犯新浪的底线,每 个人在这个平台上都有平等的权利。尽管如此,慢慢你会发现,只靠广 告收入的打法已经过时了,最后还是真正的自媒体玩得转。 

    什么是真正的自媒体?打个比方,我一直在用做媒体的思路来运营 微博,“震惊”在我的设定中就是一家报纸杂志或是电视台。想做好媒体 就要保证内容的质量,“震惊”的微博一直保证很高的原创性,比如每天 早上要发积极并充满正能量的微博,9点到10点发资讯类消息,中间要 夹杂内容点评,午休是娱乐视频,下午是学习和旅行,快到下班时间就 弄点笑话给大家娱乐下,晚上谈谈情感,多发美图。有些草根微博会用 时光机定时,采用工业化运作模式,人家有个小号辛辛苦苦地运营内 容,你一抄,再定个时,就下班完事大吉了。媒体不能这么做。 我在“震惊”团队采用编辑部形式,很多微博编辑都来自传媒大学。 

    他们是早晚轮班制,就算有事外出也要随时用手机监测微博动态。 

    确认定位之后,我想的是如何塑造“震惊”的品牌。起初我曾动用周 边所有微博资源帮忙转发,且每转一条转发微博都要加上一句评论 ——“当时我就震惊了”。 早期我们没有接过一条广告,连内容也是我自己在写,有些微博我还会有选择性地@明星大号。谢娜曾经在主持节目时脱口而出:“当时 我就震惊了!”王菲也常转发我们的微博。 就这样,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震惊”的品牌就塑造出来了。 起初,“震惊”在草根大号中算是落后的,后期在这种运营模式下,它高 速成长。草根微博以往给人的印象都是见不得光的,好像地下组织一样,可 我们都是在光明正大地玩。现在排名前20甚至前50的草根微博操控者都 是聪明绝顶的人,他们代表了一种智慧,一种凭借自己的判断和辛苦去 获取财富的手段。这些草根微博玩家往往非常年轻且没有背景,但在短 短的几年内他们都积累了至少百万以上的财富。 

    草根微博不会死,这种小而美的生意代表了中国未来的创业趋势。

    股权结构设计是一个企业很根基层面的设计,股权结构如果不合 理,企业也就很难走得长远。很多缺乏经验的创业者都会在初期股权结 构的设计方面不太注意,从而在后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解决。 在本案例中,有两点股权结构方面的安排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本文主人公以天使投资的方式入股时的股权比例问题。这里要明 确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到底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还是以共同创业者 的身份进入。如果仅仅是投资者,要求过多的股份是不合适的,早期创 业以人为本,核心创始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给核心创始人足够的股权 激励,并在经多轮融资后也能让创始人处于相对控股地位,因此投资人 的持股不建议超过30%。如果是以共同创始人的角色进入,则要和其他 创始人分清谁是“带头大哥”,要让“带头大哥”拥有最多的股权比例,成 为决策中心,并带领团队去穿越创业路上的各种坎坷和不确定因素。 

    2.创业公司的股权结构设计问题。再好的兄弟、同学创业,都需要 把股权结构与利益梳理清晰,否则一旦面临利益问题,就会让公司结构 处于动荡的风险中,分家、出走都是很常见的结果。初创公司的股权设 计,第一忌讳江湖方式处理,结构与利益不明晰;第二忌讳股权平均或 分散,没有“带头大哥”作为决策中心;第三忌讳股权比例错配,非关键 人员拥有大股权比例。创业者可引以为戒。

    初创团队的股权分配确实是个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创始团 队成员出力都比较平均的时候,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但总的来 说,作为投资方都不建议创始团队开始持股的人超过3个,而且尤其反 对股权平均分配这种事。股权分配不清或平均分配在后续过程中,基本 上都会出现问题。 在刚启动、没有任何投资进来的时候,投资方一般希望团队里面大 股东能保持不低于60%的股份。这个比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低于 50%的股权经不起稀释。 

    在中国境内上市,证监会要求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低于20%。尽管 国外没有明确规定,但一个创始团队从开始创立到最后上市,都要经过 两到三轮的融资。可能第一轮稀释15%到20%,第二轮稀释百分之十 几,第三轮又稀释百分之十几,公司每轮出让10%~20%股份,所有股 东同比稀释,基本上到上市的时候就剩不了多少股份了。 

    上述是投资圈的常见规则,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会发现案例中伊光 旭的做法虽然道义上可能有待商榷,但从投资方的角度考虑,是比较符 合投资规则的。 当然了,樊少在第一次以30万元进入、持有51%股份和伊光旭联合创业的思路也是可以接受的。 正如伊光旭和樊少的创业初期,其实很难确定股权怎么分配,我们 建议团队里面比较核心的成员:1.大家先有一些大体的分配,一定还是 要分配的,不明确分配,所有人都会犯嘀咕,积极性就会受影响;2.再 根据分配来做一些调整,比如创业半年,可能大家都比较清楚状况了, 根据大家事先的一些约定来做调整;3.在这过程中,通过股份代持的形 式来方便操作。 此外,我们还建议约定一个防冲突机制:大家签订一个共同发起公 司的协议书,把各自的权利、义务包括发生纠纷的解决办法,全部白纸 黑字约定清楚。 

    比如某个股东因为一定的原因必须离开,那他的股权应该收回来。 按什么价格、以什么方式收回都要有明确约定。一般约定三到五年。这 样就可以通过约定机制即时、干净地清除掉不适合的团队成员。